期指主力净空持仓为何是常态
2010年10月25日,2011年2月18、21日,沪深300指数大涨大跌,一次次刷新收盘持仓量历史纪录。无论大涨大跌,当日主力净持仓均为空头占优势。延伸来看,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纵观股指期货上市至今年1月底,收盘时股指期货前十名主力净多持仓仅区区16天,占全部194个交易日的8.2%。即使去年9月至10月的“8连阳”期间,收盘时仍全部为主力净空持仓。净多持仓主要集中于去年7月8日至8月16日,与贴水密集期基本吻合。
期市主力罕见净多持仓,便随时成为股指期货看空、拖累、打压大盘的“铁证”。一旦股市暴跌,就有人马上“发现”股指期货主力早已净空持仓张网待兔。但这种认识并不科学。
那么,为何股指期货主力对阵的收盘持仓量往往都是空头占优呢?
从市场机制看。期货区别于现货市场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双向交易。市场走势都是双向的,但股市只能单向交易。融券虽然首开双向交易先河,但融券标的仅限于90多只蓝筹股,不同于沪深300对应300只标的股票且有杠杆机制。于是投资者开户股指期货的主要动机就是青睐期市的做空机制。如果他愿意做多则直接买股票就行了,完全用不着“倒腾”股指期货。
从交易模式看。由于股市只有涨盈跌亏的铁律,股民交易只存在“追涨杀跌”这一基本模式。即持股待涨,沽出望跌。而股指期货却有着趋势、套利、套保等多种完全不同的交易模式。在套利交易中,投资者主要关心期现之间、不同期合约之间、不同市场的同一品种之间、同一市场的关联品种之间的价格差异。在套保交易中,投资者主要利用期现走势的背离来对冲无法确定的现货市场股价波动风险。以上交易类型中,涨跌方向和行情走势已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目前股指期货开户6.2万余,其中散户占95%,机构约1000家。在日均2000亿左右的成交额中,散户占比约60%—70%,但机构数量少却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特殊法人(券商自营)和即将开闸的QFII等,往往与散户形成对手盘。制度规定特殊法人仅能进行套保操作,且基本为卖出套保。公募基金和QFII也只能从事套期保值。
据各媒体综合报道,目前机构参与股指期货意愿强烈,尤其券商自营套保基本占到全部空单量30%以上。此外“无风险套利”的阿尔法模式也占有相当份额。正因为多数机构入市出于对中国股市前景看好,但为了对冲风险,在大量买入股票同时开仓同等额度的期货空仓,同时期现价差又基本保持升水,证明期市投资者整体对后市看涨。如果为了股市上涨而要求机构统统开仓多头套保,等于迫使其大量抛售沪深300成份股来砸空中国股市。
从投资效果看。正由于机构大户大量买入股票同时开空仓规避风险,使本次金融危机中全球股指期货市场运行稳定,交易量和持仓量显著增加。去年11月9日至17日连续7个交易日,沪深300从3547.44点直跌至3103.91点,共跌去444点;今年1月13、14、17连续3个交易日,沪深300从3153.98点直跌至2974.35点,共跌去180点;同样相当于空头日均减少了约2000亿元额度的股票抛压,或相当于多头在暴跌中每天买入了约2000亿元的股票。也充分体现出股指期货主力净空仓对冲股市风险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