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议
权益类衍生品业务作为交易所响应投资者多元化需求、提升交易平台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众多交易所在完善现货市场业务外的重要战略目标。以港交所为例,近年来我们看到其在完善恒生系衍生品的同时,陆续推出了MSCI亚洲及新兴市场产品、MSCI中国A50 互联互通期货,扩充衍生品生态圈。本文从全球交易所权益衍生品市场全景出发,分析业务发展逻辑和竞争模型。我们认为,港交所依托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下充足的现货市场空间、与恒生指数/MSCI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持续优化的市场微结构,衍生品业务竞争力较强、业务发展可期,预计2021-25 年衍生品ADV CAGR达16%。
理由
近年来,场内权益类衍生品交易量高增、新兴市场为核心驱动。2018 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波动性提升影响,投资者风险对冲情绪有所增长,加之线上交易便捷、产品结构创新带动散户投资者进入市场,全球权益类场内衍生品交易量扩容明显、2018-21年CAGR达38.5%(vs.场内其他金融类6%,商品/其他类20%)。区域分布来看,亚太权益类衍生品交易所最多、交易量最大,且近年来受散户交投情绪带动,亚太/南美等新兴市场交易量增速最高;北美/欧洲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虽交易量不及亚太、但未平仓合约量最高,同时对单产品的依赖度更低。
交易所为权益衍生品概念股产业链核心参与者、交易及结算贡献主要收入。场内权益类衍生品产业链可分为产品供给端(指数公司+交易所)、交易执行端(交易所+经纪/做市商+清结算机构)、客户需求端,交易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通过交易费、结算费、抵押品管理手续费、保证金投资收益、及相关数据费收入赚取收益;其中,交易及结算费贡献交易所衍生品业务主要收入。
区域竞争为主,“现货市场+先发优势+产品创设+市场微结构龙头股”构筑核心竞争力。相较区域垄断程度较高的权益现货市场,权益类衍生品竞争更激烈,不同指数公司均可依据同一交易所上市股票设计指数、并授权多家交易所上市相关产品。但另一方面,由于本土交易所具备天然的衍生品需求基础和交易便利性、加之不同时区存在交易时间限制,场内权益类衍生品整体以区域竞争为主、且本土交易所通常占据较高份额,竞争格局优于全球竞争的场外衍生品及商品。就竞争力而言,我们认为场内权益类衍生品的核心竞争力包括:1)庞大本土或区域现货市场带来的衍生品需求;2)前瞻战略布局及政策支持下的先发优势;3)产品创设能力,包括与上游指数供应商的紧密关系、及微观产品层面的设计能力;4)交易制度、基础设施等市场微结构。
盈利预测与估值
维持盈利预测龙头股及目标价不变。
风险
新业务进展低于预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国际交易所龙头股间竞争超预期。
数据推荐
最新投资评级目标涨幅排名上调投资评级 下调投资评级机构关注度行业关注度股票综合评级首次评级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