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

显示 收起

金融危机理论演变

金融危机理论演变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认为产生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货币的过度供给将引发金融体系动荡。弗里德曼认为金融动荡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失误,从金融危机理论而可能引发风险的产生和积累,并最终引发系统性灾难。施瓦茨在此基础上认为金融危机必定会伴随着货币运动,如在危机中没有货币数量的显著下降,那么这种“伪金融危机”只能称作金融扰动。通过观察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资产的内在波动会产生金融风险。多恩布什(R.Dornbusch,1997)的汇率超调理论更明确地指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对于外部影响的反应不一致,因此会造成汇率的剧烈波动及其汇率错位。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伴随着价格超调现象,汇率波动必然会发生,因此这类金融风险造成的金融危机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中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货币主义的危机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最早由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1979年发表的《平衡收支危机模型》(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中提出,他认为过度扩张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必将导致巨额财政赤字,为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政府会陷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抛售外汇维持汇率稳定”的固定模式,导致经济基础恶化,从而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性攻击引发货币危机。该理论从一国的经济基础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内部经济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即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与保持汇率制度稳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一国的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通过大量的政府财政赤字实现时,就金融危机理论不得不迫使该国的央行通过增发货币量来进行融资,一旦货币供应量的超额发行导致该国的本币发生贬值,公众便会加强对外币升值期望并增加持有量。如果政府继续采取增加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赤字进行融资,长此以往,在金融危机理论理性投机需求下,不管初始期该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多大,都将出现因投机攻击而造成外汇储备枯竭,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崩溃。这个理论的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