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面分析

显示 收起

通货膨胀指标有哪些?

通货膨胀是个学术用语,说白了其实就是价格。通货膨胀指标有哪些?价格主要分为三种,通货膨胀指标包括消费者价格、生产者价格以及资产价格。一般来说,通胀最关注的是CPI,也就是通货膨胀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统计日常商品服务的价格变动。物价普遍上涨,CPI就会上升;通货膨胀指标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下降,CPI则下降。CPI有多重要呢?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根据CPI来制定通胀目标,比如2019年时的目标就是控制在3%左右。也就是说,中央认为当CPI低于3%时,物价是相对平稳的;当CPI高于3%时,就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了。但是我国的CPI指标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争议。从历史来看,CPI自2014—2018年长期处于低位,从未超过3%,但这种数据的平稳似乎与老百姓的直观感受有巨大差异。

根据公布的数据,2020年1月,我国CPI达5.4%,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值。这是因为我国的CPI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首先是食品类权重过高,超过30%,远高于美国的15%,这导致了食品类物价的变动对于CPI的影响权重过大,其中猪生长周期就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因为生猪的养殖数量跟猪肉价格密切相关,而猪肉价格又是食品价格中的关键指标,通货膨胀指标比如2018年年末时CPI重返2时代主要是由猪价带动的。其次是居住类占比较低,不到18%,远低于美国的42%,这意味着房价的疯狂上涨并不能如实体现在CPI里,通货膨胀指标比如2018年7—8月各大城市的房租大幅上涨就没有在CPI中体现出来。最后是CPI侧重反映下游销售环节的价格水平,对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反映很有限。从2017年开始,供给侧改革推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持续上行,例如螺纹钢现货价格翻了两倍有余,但从CPI中几乎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