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投资提示:
年度复盘,缺芯边际改善趋势全面确立。总量:2022 年1-5 月,乘用车龙头股批发销量812.6万辆,同比下滑1.78%;但随着复工复产以及政策刺激作用,5 月乘用车销量同比+0.8%,环比+68.2%。6 月国家购置税减免政策出台,各家车企纷纷推出购车补贴政策,折扣率6月仍处于较高水平。行业供需总量持续环比改善,复苏迹象明显。下半年在疫情修复,宏观经济回暖、汽车优惠政策等多重因素拉动下,乘用车市场逐渐好转,预计全年销量2115万,同比+4.7%。同样受到各地政策的带动以及优质供给的推出,我们上调2022 年新能源车型的国内销量预期至560 万辆(考虑出口及商用车,批发约620 万辆),渗透率达到27%。坚定看好新能源车大周期的投资机会,电动智能车仍将是未来持续的主线。
整车:新周期即将开启,看好正处经营拐点且管理能力逐步显现的长安、吉利、比亚迪。
过去20 年,销量是恒定不变的行情驱动器,但估值驱动力却有多次变迁。①~2012 年,随机成就时代:自主品牌龙头股多昙花一现,靠着1-2 款爆款车型得到市场认可。成功变得较为随机,不可控、不可复制。②2012~2018 年,产品成就时代:头部自主品牌开始成体系地制造出数款爆款车型。真正形成了“车型周期”的投资循环。③2020 年~,软实力成就时代:从长城的组织变革到比亚迪的技术及工程能力的变现;亦或是蔚来的用户运营能力,小鹏的科技创新龙头股,以及理想的产品思维优势。基于更底层的能力的差异化成为了市场审美的焦点。本质都是对更持久、或更强的产品周期的探寻。而车市复苏与否实则与经济增长强相关,相信随着经济回暖,我们即将迎来一轮行业大级别的复苏周期。而在这轮复苏周期中,我们相信拥有“油车、新能源双生强周期”、“多品牌、跨地域运营能力”、“智能化质变”等卖点的公司,将会成为市场新的焦点。依此,我们推荐长安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建议关注蔚来、小鹏等头部自主品牌。
电驱动:行业进入盈利拐点,一切进化皆为效率。为实现快充提高充电功率,目前除特斯拉选择大电流路线外,绝大部分企业均选择了更高的电压平台来提升充电功率的方案。未来多合一深度集成方案(动力总成和电源总成融合)能有效减小系统重量和体积,减少占用空间,降低损耗,缩减系统零部件,提高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表现。市场空间测算方面,我们预计在2024 年销量将达到929 万辆,3 年复合增速达到48%。
其中A00 级单车价值量5010 元,A0/A 级单车价值量8440 元,B/C 级单车价值量11470元。乘以对应纯电车销量,预计我国2024 年乘用车电驱动市场规模或达600~675 亿元。
而行业得益于近两年新能源市场持续放量,企业制造端规模效应正在逐步凸显。此外,在技术持续迭代的背景下,产品差异化正在构筑起技术溢价,让原本同质化的产品竞争驱缓,全行业都将迎来盈利拐点。这其中我们看好具备三代‘集成芯’标准化电驱动产品放量潜力的英搏尔,建议关注欣锐科技、巨一科技、方正电机、卧龙电驱等企业。
零部件:复苏周期下整体看好规模效应带来的盈利弹性受益公司。行业整体产能扩张与下游整车消费出现一定错配,扩建形成固定资产拉低产能利用率,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压制。
2018 年来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19 年行业平均固定资产周转率下降至3.82 次,21 年回升至3.99 次,但仍不及17 年的4.35 次。2017-2021 年,SW 汽车零部件的“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增长42%,同期营收增长34%,但净利润/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14%/12%。
但随着需求复苏,2021 年行业净利率比20 年提升2.5pct 至5.34%。相信后续重资产概念股企业受益于规模效应改善,盈利弹性将有明显释放,建议关注精锻科技。
核心风险:供应链缺芯风险,上游原材料概念股涨价超预期,疫情反复持续时间超预期。
数据推荐
最新投资评级目标涨幅排名上调投资评级 下调投资评级机构关注度行业关注度股票综合评级首次评级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