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入门

显示 收起

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SP/A (S 代表安全,P代表潜力,A代表志向)理论和其他一些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大多注重投资人在投资时的实际心理决策,认为投资决策是投资人在心理账户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Kahnenman和Tversky于1979 年提出的,他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与预期效用理论相反,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其效用不是单纯财富的函数,他们也并不总是规避风险的。标准金融投资者的效用依赖于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而行为金融投资者的效用则反映在期望理论的价值函数中,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称为参考点)的S形曲线一在盈利范围内通常是凹的,在损失范围内则是凸的,而且曲线的斜度在损失范围内比在盈利范围内要陡。投资者对不同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的计算和比较,是通过对价值乘以决策权值(由权值函数给出)而非概率来进行的。根据期望理论,行为投资者并非根据绝对收人规模,而是根据与初始参考点的收人或财富的比较来判断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并进行决策的,在损失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的,而在盈利时则是风险规避的,财富损失给投资者带来的痛苦比等量财富盈利带来的幸福要大(约为2.25倍)。
   通过价值函数和权值函数,期望理论对异象作出了合理解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由于期望理论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中的关键一参考点以及权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很大缺陷。
 
   (二)行为组合理论
   行为组合理论是Meir Statman和Herh Sherin于2000年首创性地提出的,它针对均值一方差方法以及以其为基础的投资决策行为分析理论的缺陷,从投资人的最优投资决策实际上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心理选择的事实出发,确立了以预期财富和安全质量来进行组合与投资选择的方法根基,以此来研究投资者的最优投资决策行为。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中,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严格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事,他们不受认知偏差的影响,只关注组合的均值和方差;噪声交易者则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并没有严格的对均值方差的偏好。两类交易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证券的预期收益是由其行为β决定的,β是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这里的均值方差有效组合并不等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市场组合,因为现在的证券价格受到噪声交易者的影响。另外,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还对在噪声交易者存在的条件下,市场组合回报的分布、风险溢价、期限结构、期权定价等进行了全面研究。但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中,由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面改变,市场组合的选择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面临同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