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入门

显示 收起

行为金融对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模型有什么不同

   近年来,许多模型从不同角度对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进行了解释,其中包括BSV ( Barberis, Shieifer and Vishny, 1996) 模型、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Subrahmanyam, 1998) 模型、HS (Hong and Stein, 1999) 模型和羊群效应模型等。
   1. BSV (1996) 模型假定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一是相似性偏差,即基于近期数据与某种模式(比如股票上升或下降通道)的相似性来预测,过分重视近期数据。这会造成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认为近期股价的变化反映了其未来变化的趋势,从而错误地对价格变化进行外推。二是保守性偏差,即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这会造成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认为股票收益的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投资者未根据收益的变化充分调整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当后来的实际收益与先前的预期不符时才进行调整。投资者在相似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之间的状态转移遵循贝叶斯法则。
   2. DHS (1998) 模型假设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 -是过度自信,二是自我归因偏差。投资者通常过高估计自身的预测能力,低估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在DHS模型中,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过高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信号的准确性,赋于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当包含噪声的公开信息越聚越多后,价格的偏差将得到部分娇正并逐渐趋于反转。自我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 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当不-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即把证实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信息予以重视,把证伪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噪声予以怀疑甚至抛弃。这样,归因偏差-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另一方面助长了过度自信。
   3.HS (1999)模型假定市场由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组成:消息观测者和惯性交易者。消息观测者接受关于基础价格的个人信息,随后逐步在这些消息观测者中扩散,这些投资者基于自己的信息来形成价格预期,但由于他们不从市场价格中获取信息,因而是不完全理性的。惯性交易者没有个人信息,而是根据最近的价格变化来进行交易,由于他们并不根据股票交易的整个历史价格变化来最优化其投资,所以也是有限理性的。价格在短期内的反应不足使得惯性交易者可以从追涨杀跌中渔利。然而,这种套利企图必然导致长期的价格反应过度。
   4.羊群效应模型。羊群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股市中的跟风、跟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模型分为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和非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前者由Banerjee于1992年提出,他认为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信息,这种依此决策的过程导致市场中的信息流。序列型模型假设了投资者的决策次序,这在金融市场上缺乏支持。后者也是在贝叶斯法则下得出的,它假设任意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羊群效应对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Wem-ers曾对1975- 1994 年美国共同基金之间是否存在羊群效应,以及羊群效应对股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他发现:在交易中等规模股票时共同基金之间存在轻微的羊群效应,而在小盘股的交易中成长型基金之间存在较强的羊群效应,被基金同时买人的股票在随后6个月的回报比被基金同时卖出的股票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