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信用和管理好的证券机构扩大融资?
1994年8月1日到9月中旬,这一个半月是股价指数和交易量猛升的阶段。在短短的7个交易周内,上海股市指数从7月28日的333.91点上升到9月13日的1033.4点,上升的幅度是209.4%。深圳指数上升的幅度要小一些,也从7月28日的96.58点上升到9月13日的225.63点,上升的幅度也有133. 62%,这样的上升速度不能不说是非常迅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谁都可以看出那是当年7月29日公布的那几条措施的影响。政府公布的关于“稳定、培育、发展”股市的措施,从字面上看不带有倾向性,但从内容来说则带有托市或挽救可能发生的股灾的性质。在股票供应方面,采取的是放慢股市发行和上市的节奏,实行辅导期制度,.也就是说是控制使其不再很快增加。在资金方面,则提出要组织力量研究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我国的投资共同基金;
(2)试办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还步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场;
(3)对信用和管理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也就是要扩大需求。
作出并公布这个决定之后,控制供应方面的措施立即得到了实施,除早就决定上市的极少数几个公司的股票上市和原来上市公司的配股扩股外,股票总量没有再增加。在资金供应方面,因该决定也只是说要“组织力量研究”,只要在研究,公告也就应该说已经落实了。这个公告的倾向性和目的性是很明确的,比如措施中只讲了“融资"运行方面而并没有同时讲“融券”。中国股市向来有“开”“关"二说,学术界对是否应该在必要时托市救灾,也有不同的说法,股民们对股市的信心不足是前一个时期股票下跌的心理因素。这三项措施在信心的天平上,加上了增加信心的一个砝码。因此,在三项增加资金的措施尚未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时,资金就大量自动涌入股市,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半月的猛涨局面。尽管三项措施只落实了控制供应这一项,金融当局并没有拿出或组织资金入市,只是在政策决定方面拨动了一下,股市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