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准备金率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从而保证存款人利益及银行本身的安全。后来,由于中央银行有权随时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因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一项重要工具。
法定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作用最猛烈的工具。原因在于:①通过货币乘数作用引起货币供给更大幅度的变化。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②即使准备金率不变,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派生能力。③当商业银行由于各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时,如果法定准备金率变动引起超额准备金率向反方向的等幅度变动,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乘数不产生影响。但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不会因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而消失,因此可以认为超额准备金率在一个阶段内是稳定的。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势必引起整个准备金率的变动,从而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动。
法定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经常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只在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时才使用,而在一个阶段内要保持稳定。第二,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会产生心理预期效应,会使得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其他经济变量产生相应变化,因此,准备金率的固定化倾向得到加强。第三,由于不同存款种类有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其调整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产生不同影响,这就使得中央银行难以判断准备金率调整之后的局面。正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述特点,它才成为中央银行手中掌握的一件强有力的,但不经常或不轻易使用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