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衍生品是什么意思?
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开办过八家石油期货交易所,相继推出过多个石油期货合约。其中,中国石油衍生品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中国石油衍生品运作相对规范,占全国石油期货交易份额的70%左右。1994年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日平均交易量已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GX)。1994年5月国家出台了“统一价格、统一配置、统一流向”的石油政策,石油定价由原国家计委按照新加坡、鹿特丹等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加权平均确定,中国石油衍生品各石油企业在基准价的基础上进行不超过8%的浮动。石油价格非市场化让各个交易所失去了生存空间,1995年我国的期货业务进入整顿期,在此期间,包括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在内的石油期货交易所均被关闭。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由此重新拉开了中国加快建立石油报价体系和石油期货市场的序幕,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建设在经历了10年的沉寂之后,再次蹒跚起步。中国石油衍生品燃料油期货自2004年8月25日上市以来,截至2008年年底共计1061个交易日,燃料油期货各月合约累计成交已达1360万吨,总成交金额为4.4万亿元。200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全年交易量9.15亿吨(双边统计,下同),全年交割量87.31万吨,交割率为0.095%。
按合约张数计算,已闯入当年全球能源期货合约前五强(按当时燃料油期货每张合约10吨)。(1)燃料油消费税使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中国石油衍生品受国家开始征收燃料油消费税812元/吨的影响,国内燃料油消费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些装置逐渐改用更为清洁的天然气等能源作为替代,燃料用油消费量日益萎缩,中国石油衍生品特别是电力和工业用油出现大幅下降,由价格较低的天然气和煤炭替代。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成交量开始萎缩,2010日均成交量由2009年的375万吨/天大幅下降到88万吨/天。(2)大合约设计不合理。2011年1月,为抑制过度投机,加大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促使国内期货市场从投机向理性投资过度,上海期货交易所大幅提高燃料油合约的交易单位,将该品种交易单位由原来的10吨/手上调至50吨/手,资金占用量也涨至原来的5倍。虽然大合约在限制过度投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给市场的活跃度造成极大的伤害。中国石油衍生品由于缺乏占市场交易量95%的散户投机者来承担市场风险,实体企业很难在期货上做套期保值。受此影响,上海燃料油期货日均成交量继续降至2011年约35万吨/天,2012年1-5月日均成交量急剧萎缩到仅约6000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