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材

显示 收起

外币如何打入中国的银行

外国银行在中国的货币发行大体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端阶段(1845年—1889年),最早外币在中国领土发行货币的外国银行案例是丽如银行于1845年在香港发行的以西班牙银圆为单位的纸币;进入19世纪60年代之后,汇丰银行开始在香港发行货币,并逐渐成为发钞主力,其纸币主要在香港、华南一带流通。不过由于多种原因,英商银行发行的外币流通金额并不多。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1889年—1936年),晚清之后外商银行纸币发行额开始持续上升,并于1918年达到货币发行的阶段性高点,外币而后由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外国银行的货币发行也相对受到了一定影响,发行量上升趋势停滞,开始双向波动。第三阶段是外国货币发行的高潮阶段(1937年—1949年),发行量出现快速大幅增加,首先是日本银行在沦陷区大肆发行货币,使1941年外国银行货币在中国发行量达到最高峰,而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则又以英美银行的纸币发行为主。

外国银行在中国从事货币发行工作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大多具有准备金制度。例如,1866年香港殖民政府法令规定,“汇丰银行钞票发行额不可超过实付股本数,同时须以不少于发行额三分之一的硬币或金银存于香港总行作为准备金”[插图];大通银行、友华银行及汇兴银行系则受美国纽约州相关法律管制约束(至少50%的货币发行准备),花旗银行、美丰银行系根据美国康涅狄格州法律而设立;同时德日法系银行也大多对应有情形各异的准备金约束。

纵使外国银行在国内发钞因其准备金制度而具有一定的秩序性,但其对中国币制的影响非常之恶劣:首先,这一外币行为侵犯了中国主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效力也大打折扣;其次,扰乱币制,各类货币的发行导致中国的货币流通分割、杂乱,无法达成实质上的统一;最后,侵外币犯了中国政府应有的铸币税利益,当中国本土钞票出现危机之时,外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更是加速扩张,同时中国人对于外国银行产生的迷从心态也使这一局面进一步恶化,“国人对于外国银行之信用,远胜于本国银行,存款者宁以低利存于外国银行,不愿以高利存于本国银行”[插图],由此大量的铸币税收益也源源不断地流入外国银行。

外币如何打入中国的银行更新时间:2022-07-27 19: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