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通过实验手段发现,股市里的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他们对影响股价信息的反应可能是过度的,也可能是不足的,这种行为金融学不足或者过度并不能通过套利而消除,而套利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股票价格并不总是合理的,当股价被高估或者低估时,赚钱的机会就来了。比如著名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插图]。行为金融学实验经济学家们用羊群效应来描述股市中投资者的从众行为,也就是模仿别人,别人买就买,别人卖也跟着卖。心理学上,行为金融学这是保本不亏心理的反映。但是,羊群效应是非理性的,因为此类投资者不是根据有关信息独立进行利益最大化决策的。行为金融学认为,羊群效应是造成股市波动理论的原因之一。
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插图]把投资(不只是金融投资)称为“动物的冲动”或者“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人们投资是盲目、任从冲动的。凯恩斯有一个选美理论,行为金融学跟羊群效应如出一辙。他说,人们在选美时,不是根据自己真正的偏好选择谁是美女,而是选择那些别人认为是美女的人。跟法马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解释了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对股票市场理论的影响。有人认为,他预言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网络科技股的破灭),因而名声大噪,他获得诺贝尔奖,也让行为金融学大行其道,并对金融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