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在行为金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大批学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并作出了边际贡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是什么?下面简要介绍若干最主要的代表性学者以及他们的理论贡献,从中可以大致了解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
卡内曼和特维斯基及其前景理论丹尼尔·卡内曼1934年生于以色列,1961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93年起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其突出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从而解释了人类在行为金融学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辞)。特维斯基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1965年获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是卡内曼的长期合作者,两人合作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论最早见于卡内曼和特维斯基1979年在《计量经济学》期刊第47卷上发表的《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一文,旨在探讨不确定情形下人类的决策行为;1992年两人又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期刊第5期上发表《前景理论的进展:对不确定性积累的陈述》一文,对先前的前景理论进行修改和完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①人们行为金融学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加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②人们在面临获得前景时更加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前景时更加倾向于风险偏爱,即在确定性损失与非确定性收益中偏好前者,在行为金融学确定性损失与非确定性损失中偏好后者;③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表现为对损失更敏感,即损失给个体带来的痛苦程度要大于等量财富增加带来的快乐;④前期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即前期盈利会导致后期的风险偏好增强,而前期损失会加剧后期的风险厌恶。